寻找真主寻见尔撒 一位虔诚穆斯林的信仰反思 Tue, 23 Jun 2020 11:43:0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5.3 /wp-content/uploads/2019/03/cropped-Logo-black-32x32.png 寻找真主寻见尔撒 32 32 1. 父亲的祈祷 /01-fuqindeqidao/ Mon, 01 Jan 2018 11:20:54 +0000 https://xunzhaozhenzhu.com/?p=11 东方欲晓,洪亮的邦克(宣礼)声拉开了伊斯兰世界的帷幕,穆斯林一天伊玛尼(信仰)的伊始,在于唤礼楼上循环往复的邦克。 Allah-hu-akbar! Ashado an-la illaha il-Allah! Ashado an-na Muhammad-ur-Rasool Allah! 赞词:真主至大!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穆斯林纪念安拉并恪守教门的传统,早已浸润在惯例的祈祷和每日隆重的仪式当中。洪亮的邦克声召唤着穆斯林,托靠真主的一天开始了,因此邦克成为安拉聚拢穆斯林的标记之一。于教外人而言,邦克声刺穿黑夜,在黎明破晓之际为整个伊斯兰世界带来生机。毋庸置疑,邦克声不止将穆斯林从睡梦中唤醒,更是在唤醒他们的生命。先知穆罕默德在《圣训》中教导:要给新生儿念邦克。当然,我出生后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邦克:真主的尊名,与比我早28年出生的父亲完全一样。这就是我们的泰格利德(传统)。 因和先知同为古莱什族人,所以我们尤其恪守《圣训》。当我渐渐意识到古莱什族的威望时,便问父亲:“我们真的是穆罕默德的后裔吗?”他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官方语言)说:“是的,孩子。穆圣儿子早夭,但我们仍属欧麦尔家族。”逊尼派承认欧麦尔·伊本·哈塔卜为正统四大哈里发(代治者)之一,以至于我家人都以此为殊荣,而先知族人的事迹也鞭策着父亲要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奋斗。1970年代,阿大(爸爸)离开了巴基斯坦,而后去了美国,因胞兄引荐作了海军,他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寄了回家。尽管那时父亲很少回家,但几年后他暂时回到巴基斯坦时,父母就为他包办了婚姻,与我的母亲行了大事。 我的母亲同父亲一样教门紧(虔诚),作为宣教士的女儿,她的生活自然和伊斯俩目息息相关。外爷、外奶奶婚后便迁居印尼参与达瓦(宣教),后来有了四个女儿,母亲是老大。外爷因达瓦的原因经常出差,而外奶奶亦要顾及家庭,所以母亲肩负着照料妹子和传承教门的重任。母亲十岁时,外奶奶带着她们回到老家,因在达瓦事业上的虔心尽责,老家的高麻尼(高目的复数,教民们)很尊重他们。那时候,外爷在印尼干达瓦,休假才回老家,加之外奶奶在哲玛提(社群)里做志愿者,所以照料家人的重担落到母亲身上,也因此成绩优异的她为了照顾弟弟妹妹而放弃了上大学。外奶奶是乌干达人,也与母亲一样生于达瓦世家——她父亲以医生的身份在当地做宣教工作,后来自己也嫁给宣教士为妻,又在暮年服务于哲玛提。外奶奶清廉计较(紧遵教义),一生奉献于迪尼(宗教),因此在教派中名声显赫!母亲以外奶奶为荣,她愿敬教之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当然,我无法预知自己以长子的身份进入这个家庭。那在我耳畔柔声念邦克(宣礼)的是我的父亲古莱什,而那位坚守教门的人是我的母亲。

The post 1. 父亲的祈祷 appeared first on 寻找真主寻见尔撒.

]]>
2. 母亲的信仰 /02-muqindexinyang/ Tue, 02 Jan 2018 08:03:14 +0000 https://xunzhaozhenzhu.com/?p=36 我的童年备受保护,可以说是无忧无虑,我印象中只受过几次皮肉伤,最严重是三岁那年,一扇窗户意外掉下来砸到了我的手,幸运的是伤口不足五厘米。但这件小事让我对母亲的信仰刻骨铭心。 那时,父亲作为海军已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Norfolk, Virginia)服役了11年,同时夜以继日地攻读硕士学位。自入职军官学校后,他从上士晋升为中尉,后又被派遣到外地。正值懵懂的我并未意识到缺爱,仅知道阿大(爸爸)为家人而辛勤工作,但也有父亲不常陪伴在侧的失落。而母亲的陪伴至关重要,从日常家务到教门传承,她都乐此不疲,似乎无所不能。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恪守的原则只有两项:晚上九点以后不许发怨言,以及不许在她喝茶时打扰她。 母亲热情好客,因为“客人进家门,伯热克特(吉庆)同来”。她会为此预备丰盛的食物,整洁的房间,平整的衣物,甚至我们要为客人的留宿事宜而预留时间。虽然如此她仍会对客人们说:“孩子不懂事儿,没把你们招待好……”,而客人们则会回应:“你是厚道的实在人!家里拾掇得好!孩子也领得好……”作为孩子的我们仅作谈资,也早已对这种“你来我往的客套” 习以为常,客人宾至如归,母亲备受尊重。有时,客人会留宿家里数月,母亲仍然始终如一恪守她的待客之道。外奶奶和姨妈是家里的常客,姨妈活泼开朗、叶子麻(能干)。她也很有爱心,总愿陪伴我玩儿棋盘游戏,并且不会因为我作弊耍赖而责备我。 意外发生的那天,姨妈和母亲在楼上,我在玩儿“风火轮”(哎……这个小车玩具只是母亲为了我不影响她购物才买的)。我和姐姐巴吉的默契表现在一起分享玩具时,她总是挑兰博基尼跑车,而我则选择巴吉的小马,然后一直企图说服她“我的小马比她的兰博基尼跑车更好”。 这时,巴吉放下兰博基尼跑车要去拿她的小马,而我的庞亚蒂克车正在地板上奔驰。我看到窗户灵机一动“嗯,是时候让它冲锋了!”于是我推着车从窗台上疾驰而过,就那样撞上了!我尖叫着,血流如注伴随着锥心的剧痛,至于窗户之类的是否掉下来,我记不清,但接下来的事叫我终身难忘。母亲心急如焚,但她又很快冷静下来。因父亲常年在外,母亲早已习惯了母兼父职,她深知与其哭泣倒不如选择托靠真主。她一气呵成地移开窗户,包扎伤口,戴上了只露出眼睛的罩袍。姨妈留在家照顾巴吉,而母亲则带我去诊所。一路上,母亲不停地做着“杜哇(祷告)”,她遵循《古兰经》、《圣训》中的祈祷文,以及她临时举意(许愿)的杜哇,主似乎真的承领了她的祷告。 抵达诊所后,医生们简单跟我说明缝合等相关事宜。医生试着支开母亲,好让她不必亲眼目睹,但我不想跟母亲分开。当他们为我缝合伤口时,她视若罔闻地念着杜哇。当时美国的穆民寥寥无几,更别提戴着罩袍大念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杜哇的穆斯林女人。即使面对尖叫的孩子和旁人批判的眼光,她毅然决然地接完了一个长长的杜哇,把求助和承领的一切,热热地抹在脸上,托靠真主——这份虔敬让我心悦诚服。此后,在我的童年时期中,母亲教导我很多《古兰经》和《圣训》里的祈祷文,我都视若珍宝,毕竟,这祈祷曾驱走她的恐惧,赐予她刚强。

The post 2. 母亲的信仰 appeared first on 寻找真主寻见尔撒.

]]>
3. 四口之家 /03-sikouzhijia/ Wed, 03 Jan 2018 04:46:36 +0000 https://xunzhaozhenzhu.com/?p=55 80年代的卡通片、玩具、闹脾气、教门……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随着我的成长,我渐渐意识到我们并未真正融入当地文化。我想和周围的男孩儿们打成一片,但是由于人们对未知之事怀有恐惧,我的穆斯林背景让其他人对我敬而远之,这让我的实(确实)孤单、失落。 加之父亲在海军的工作需要频繁搬家,对于我们来说,扎根是一种奢望。我没有安定的童年,记忆中都是迁移、搬家,接纳我的“新家们”。尽管如此,这些记忆对我仍是弥足珍贵的,例如我们离开弗吉尼亚的场面历历在目。那天我站在前廊的纱门处,眼睁睁地看着陌生人搬动家具,就开始嚎啕大哭。因为我并不认识他们?也不懂我们为何居无定所?这时,母亲来了,她爱用逗我的方式来安抚我,那温柔踏实的声音在侧: “怎么了?”她捧起我的小脸儿说:“我的孩子,你怎么了?” 我啜泣着:“他们拿走了草莓图案的椅子!” “那椅子比妈妈更要紧吗?妈妈、爸爸、巴吉都在这里,有安拉赐福你!小比(昵称),你还要什么呢?” 父母在言语爱意的时候会叫我“小比”,他们很少说 “我爱你”,毕竟传统的巴基斯坦人难以接受这样直接地表达。他们认为“爱”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父母调养(养育)子女,子女顺从父母——这就是“爱”。这种含蓄保守的态度衍生出穆斯林文化中的顺从。在我青少年时期,母亲经常责骂我不顺从:“你说爱我有啥用?你也不照我说的做!”后来当我决定转信尔撒时,也已预见这个选择将是“不服从之最”!于父母而言,这不仅是背叛,更是使他们心碎肠断的一个选择! 四岁是备受父母呵护的年龄,我根本无法料想日后与家人的黑俩夫(分歧)和破碎。当时,我只想拿回草莓椅子!当所有东西都打包完毕,我们准备启程,父亲召集家人说:“我们一起做个杜哇(祷告)吧!”于是我模仿父母抄起手(右手抱住左手关节,左手同理)安静地祈求安拉作我们路上的护苫(保护)。 我们最终安全地抵达父亲的新工作地点——苏格兰的都伦市(Dunoon),都伦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家”。这份归属感并非源于在学校所交到的朋友和在邻居里认识的其他男孩儿,况且我最喜欢的草莓椅子都在搬家途中弄丢了。归属感在于那几年里,家人彼此关系亲密,信仰虔敬,于我而言有父亲、母亲和巴吉,别无所求。

The post 3. 四口之家 appeared first on 寻找真主寻见尔撒.

]]>
4. 全美的《古兰经》 /04-quanmeidegulanjing/ Thu, 29 Aug 2019 10:58:00 +0000 https://xunzhaozhenzhu.com/?p=635 刚搬到苏格兰时,我的英语还不太好,因为平时在家,我们都说乌尔都语。如要学习任何其他语言,则必须是阿拉伯语——毕竟巴吉和我都要背诵阿语《古兰经》。 穆斯林相信,《古兰经》的每一个字都是真主通过天使吉卜利勒(加百列)用阿拉伯语传给穆罕默德的。故此,《古兰经》的启发性不止在经义中,也蕴含在每一个文字里。在此基础上,穆斯林认为《古兰经》是不可被翻译的。若它被译为阿语以外的任何语言,就不再是《古兰经》,只算阐释,唯有阿语书写的才是《古兰经》本身。穆斯林要无条件地相信《古兰经》上的每一个字、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是原封不动地流传下来的。 宗教权威们谆谆教导——《古兰经》是完美无缺地被保留下来的,自穆罕默德从天使吉卜利勒那里听来,再转述给他的抄写员,代代相传。穆罕默德并未创作《古兰经》,他只是传达真主信息的钦差,为要捍卫《古兰经》其本体。若他失职,或其中字句稍加改动,《古兰经》就会无法弥补地失真、失传,虽然没有人会真正认为有失传之事发生。因此,无人质疑《古兰经》的全美。有时穆斯林由于过于强调《古兰经》的文字本身,以至于忽略了字里行间的真义。“虔诚”的定义时常以能背诵《古兰经》经文为教门之典范,而非研读《古兰经》之经义。据我所知,大多数穆斯林专注于通背数章《古兰经》,但求甚解之辈则寥寥无几。背诵《古兰经》及其译本于家族既已约定俗成,当然我们姐弟俩首要的是学习背诵《古兰经》。自我记事以来,我每天都必须戴上礼拜帽坐在母亲身旁学习阿语。《指南》(al-Qaeda)是我学习阿语字母及发音的“入门课”,搬到苏格兰后,我从《指南》“毕业升学”到《古兰经》。出人意料的“毕业仪式”启动了——读完《指南》的最后一页时,母亲拿出一本《古兰经》递给我,这是我的《古兰经》!我收到的第一本书!我开心地跑去跟姐姐炫耀,那时她正在父母房外涮弯弯(玩耍),我蹲在她身旁,并把《古兰经》放在地上示意她看。突然间,我听到母亲歇斯底里的尖叫,她朝我奔过来: “纳比!!!”我吓得不知如何回应,毕竟没见过母亲如此失态。她飞快地捧起那本《古兰经》,教训我说:“绝对不能把《古兰经》放在地上!” “好的。” “你要绝对尊重、爱戴《古兰经》如同安拉一般,将它放在最尊贵的地方,触摸《古兰经》之前必须要做个阿卜代斯(小净),而且只能用右手拿它。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真主的话语!” “好的。” “你可以走了。”面对此刻的母亲,我毅然离去。 此后,我和巴吉“深谙其道”,若母亲唤我们一起诵读《古兰经》,我们会伸直手臂,尽量把《古兰经》举过头顶。虽然母亲并没有如此具体要求这样的动作,但她却深感欣慰。巴吉年长,故一般她先诵读。母亲指着巴吉要读的每一个字,缓缓地由页面右边滑向左边,与其说巴吉朗读,莫不如说是吟唱。母亲教导我们吟诵《古兰经》的叨热(旋律),以为婉转动听,有人一生致力于此,为使自己的音调、节拍、发音和旋律极致完美。 但巴吉和我根本不是专家,她只比我早先几年诵读《古兰经》,并且刚刚才获得母亲的认可。她读完,接着就是我,我从没读过《古兰经》,因此特别兴奋。 “小比,我们开始之前要念啥?” “比斯敏俩·热赫玛尼·热黑米。” “这是啥意思呢?” “这叫‘太思米’,意思就是:‘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为啥要念这个呢?” “真主赐我们一切,这是主给的色瓦布(赏赐)。” “太棒了,你知道这念词出自哪里吗?” “不知道。” “《古兰经》每一个索尔(章)——每个索尔的开头都可以看到它。” “每一章吗?” “嗯,只有一个索尔除外。” “妈妈,为什么安拉把那章排除在外?” “孩子,安拉对那个索尔里的人很失望,就在那个索尔,真主没有降吉利给我们,但祂非常爱我们,所以在另一个索尔里多放了一句念词。你说说《古兰经》共有几个索尔?” “114个。” “因沙安拉(如蒙主佑)!孩子,你很快就会读完全部的索尔,姐姐七岁读完《古兰经》,我希望你六岁能读完。我们开始吧!” 时光荏苒,我逐渐熟悉《古兰经》,得知它有两种章节分法:一为114章,二为30卷共60个黑兹布(篇、段)。后种分法为穆斯林编排,目的在于让穆斯林在斋月期间诵读整部《古兰经》。我喜欢后种分法的原因在于——每当我完成一卷,母亲就会送我一份礼物,而我最喜欢的礼物就是以超级马里奥兄弟为主题的一个垃圾桶。 当母亲满意我的诵读速度之后,就有了一定之规:坐下打开《古兰经》至上次诵读末尾处,母亲会规定当天须诵读的部分。不知为何,我钟情于诵读18节经文,若她多选几节,我就抱怨,但有时我会多读几节讨她开心。 读经的日子按部就班,母亲非常高兴我近满六岁之际,读完整部《古兰经》。并且母亲帮助我背诵了最后七章,以便每日祈祷之用。而我的最爱是第112章〈忠诚章〉,一因它篇幅短、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二因这是我所背过的第一段经文。 而每日五番拜中会重复数次。〈忠诚章〉亦是母亲钟爱的章节之一,但她钟爱的原因在于:《圣训》中载,穆罕默德对其追随者说:“〈忠诚章〉为重中之重,诵读它就相当于短时间内读了1/3本《古兰经》。” 穆罕默德为何如此强调〈忠诚章〉呢?因为它从本质上确定:安拉不是父亲,更没有爱子。

The post 4. 全美的《古兰经》 appeared first on 寻找真主寻见尔撒.

]]>
5. 先知的故事 /05-xianzhidegushi/ Thu, 29 Aug 2019 11:02:33 +0000 https://xunzhaozhenzhu.com/?p=639 “迟到了,快走!”这是个特殊的周六,阿大(爸爸)早已站在门口等候。 每周六是一家人最享受的时光,因我们会从都伦(Dunoon)开车到格拉斯哥(Glasgow)的清真寺,还能他乡遇故知(多数为巴基斯坦籍穆斯林)。母亲似乎只为这天而活,毕竟这是出门在外她唯一能“崭露头脚”的地方。事实夸张却又如此:穆斯林女性彼此相聚时褪去罩袍,而她们的时尚感就不再被罩住。 尽管母亲期待周六的来临,赴聚会却总是姗姗来迟。巴基斯坦文化没有西方文化中的“守时”概念,通常以社会认同为准。因太守时了会令人紧张不安,若受邀者准时出现反而会被认为无礼。假使主人为接待而在进行最后几十秒的“冲刺”,客人登门拜访无异于指责主人的待客之道。因此,客人迟到15—30分钟为宜。而父亲身上却烙刻着军人的时间观念,他期望母亲准时,但屡试屡败。父亲耳提面命般强调他一家之主的地位,而母亲则轻车熟路地抚慰了他的烦扰——这已成为周六清晨的行程之一。 这个周六是一个特殊的星期六,因为它是清真寺一年一度的“圣纪节”。其实这天并非穆罕默德的生辰,而是穆斯林择日以纪念先知。 穆斯林以先知一生为其效法,他们努力学习经典并以能情境化地引经据典为荣。所以穆斯林均从《先知传》及《圣训》中习得相关事迹,但他们几乎从未亲自读过这些典籍,多是在清真寺的卧尔兹(讲道)里得知。 由此可见,清真寺于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举足轻重。 但我们还是迟到了。 “快! 快点!” 清晨的作息于我们按部就班:晨礼,梳洗打扮,早餐等。通常她会大叫:“我好了!”但其实才擦好粉底,没涂口红……这周六,因她“体贴” 地带上了口红,我们才能很快上路。从都伦到格拉斯哥必须经过霍利湾(Holy Loch)——冷战时期美国海军在英国的战略导弹潜艇的驻泊点,那时我尚未知晓,阿大实际上是负责潜水艇修护与安全的军官。我只记得两艘载客渡轮(红色小渡轮、黑色大渡轮),尤其是黑色渡轮上有休息室,还提供奶酪三明治。当我们上渡轮时,父母就已不再拌嘴。 这天他们决定留在车上,帮我们复习“圣纪日”的问答。母亲提问,我和巴吉竞答。 “穆圣生于何时、何地?” “公元570年,生于麦加。” “很好!他的父亲是谁?” “阿卜杜拉,但他在穆圣出生前就口唤(去世)了。” “那他母亲呢?” “阿米娜,她在穆圣6岁时无常。” “那后来是谁照顾穆圣?” “他的袓父阿卜杜·穆塔里布,但照顾穆圣两年后无常。” “后来呢?” “他的叔叔艾布·塔里布照顾穆圣直到他长大,之后才归真(去世)的。” 这都是对青少年教门教导上的例行公事,家长常以孩子背诵宗教常识为傲,我父母也不例外。 “接下来这道题比较难,请说出穆圣母亲还在时,他都遭遇了什么事?” 巴吉答:“有一天,穆圣正和孩子们玩儿着,两个天使从天而降并剖开他的胸部。孩子们误以为天使是镇尼(精灵),都被吓跑了。天使们把穆圣的心脏拿出来洁净到发光,然后再把心脏装回去,就离开了。” “娃娃,你好棒!”(巴吉的昵称意为“洋娃娃”),“该你了,纳比!穆圣的第一任妻子是谁?他们为什么结婚?” 这题太简单了。“穆圣的第一任妻子是赫蒂彻。她是个富有的寡妇,那时穆圣是个商人,在她手下干活。赫蒂彻看他擅长做生意,也看到他在金钱上很诚实,所以她主动提出嫁给他。” “那时他们多大呢?” “穆圣25岁,赫蒂彻40岁。” “很好,这问题可能还难不倒你。下一题,穆圣怎么发现自己是先知呢?” “有一天,他在洞穴里做礼拜……” 父亲打断我说:“那洞穴的名字是什么?” “‘希拉山洞’,他正在礼拜时,一位天使来到他面前说:‘你宣读吧!’但穆圣说自己不会宣读,天使三次提出要求,后来给了穆圣第一句《古兰经》经文。” “很好,哪个索尔(章)呢?” 这个问题比想象中难,我和巴吉都不知道。毕竟《古兰经》不以经文出现的先后顺序编纂,而这个问题也不曾单独出现在我们所读过的书里,因此我们没有特别留心。 “没关系,别担心。如果今天有人问你们,要记得是第九十六章〈血块章〉。” “亲爱的,不会有人问他们是哪一个索尔吧?”父亲说。 但母亲并不赞成:“所以你的意思是,洞穴名字比章节题名重要?那接下来换当家的爸爸问问题吧!” “好啊,换我来。孩子们,谁第一个接受穆圣是先知?” “他的妻子赫蒂彻。” “男人之中,谁最早相信?” “穆圣的索哈白(伙伴),艾布·伯克尔。” “艾布·伯克尔有什么特别的事迹呢?” “穆圣无常后,他成了第一任哈里发(代治者)。”这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相左之处,但当时巴吉和我也未可知。 “好,谁是第一个接受伊斯兰的孩子?” “穆圣的堂弟阿里(即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阿里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是第四任哈里发。” “大部分麦加人怎么看待伊斯兰教呢?” “他们亏害穆斯林,并持续侮辱、攻击他们好多年。” “结果呢?” “逼得穆圣逃到麦地那。” 渡轮即将停靠码头,海浪连续拍打着船身如同父亲接二连三的发问。突然间,父亲沉默着似乎在酝酿情绪,他几近懊恼地呢喃着:“小比,详细地告诉我穆圣打的第一场战役是什么?” “拜德尔战役,那时麦加人前往麦地那攻击穆民们,企图消灭他们。麦加人带领1000多人马,但穆斯林只有313人,并且没有几副盔甲可以用,连马都很少。” […]

The post 5. 先知的故事 appeared first on 寻找真主寻见尔撒.

]]>
6. 拜功 /06-baigong/ Thu, 29 Aug 2019 11:02:44 +0000 https://xunzhaozhenzhu.com/?p=664 红色的石墙,绿色的圆顶,错落有致的楼梯、房门和走廊,这里是捉迷藏的好地方——这就是我童年记忆里的苏格兰·格拉斯哥清真寺,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它座落于克莱德河(River Clyde)附近一个偏僻十字路口。 清真寺承载着高目(教民)们事宜:礼拜、节庆、婚礼、葬礼、野餐、派对等。清真寺作为穆斯林共同体,对于渴慕聚礼的异乡人更是如此;但清真寺主要功用仍在宗教场所,为穆民们提供拜功之便(包括:主麻、五番拜等)。 固定动作:站立—鞠躬—叩首—跪坐,伴随着念赞。 五番拜: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 虽然念词和姿势相同,但仪式的重复次数不同,每完成一套动作称为“一拜”。穆斯林普遍每天履行17拜,可选择念词,但我们教派要求大家尽量履行31拜。礼拜为惯例:起床时的晨礼,早上工作后的晌礼,回家前的晡礼,晚餐前的昏礼与就寝前的宵礼。穆斯林听到邦克(宣礼)声,定要在水房子(做大、小净的沐浴室)里做个阿卜代斯(小净)之后才能入拜。 全世界的穆斯林概以同样的方式礼拜。克尔白是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中心,事实上,他们面向克尔白天房——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中的一个玄色立方体。据说易卜拉欣和易斯玛仪重建天房,穆罕默德逃到麦地那后,将该殿定为伊斯兰教徒礼拜的朝向。在西方世界,当礼拜时间一到,我们就会看到虔诚的穆斯林用指南针定位礼拜朝向,我还曾看过附带指南针的拜毯。 礼拜由阿訇领拜,男女分开站班,跪经,但女性要在处在阿訇声音所及范围内。一部分念词由穆斯林自己默默完成,一部分念词则由阿訇高声吟诵,每段念词都包含《古兰经》经文,阿訇通常是凭记忆念。 七世纪阿拉伯世界的民众识字率较低,利用礼拜时吟诵《古兰经》传播经典是为因地制宜,并沿用至今。这也成为当今选择阿訇的标准——必须对《古兰经》了如指掌,且能熟背绝大部分经文。尽管阿訇偶尔也会背错,但前排的穆斯林有指正他的罕给(责任)。因此,礼拜排位通常以虔诚度划分,因此德高望重的长辈坐在前排。除此之外人人平等,这也是穆斯林引以为傲的部分:教门里无阶级贫富之分。所有人并肩礼拜,仪式肃穆庄严,无人交谈或随意走动,更无人打断礼拜。除了我这个来自美国的五岁小哈瓦尼(小鬼)!每当我穿梭于正在礼拜的人群之间时就会有人赏了我屁股一巴掌,让我不敢再调皮捣蛋。我的父母不会为此生气,因为教派的朵斯达尼(弟兄姊妹们)彼此信赖并合力教育孩子。 还有一次礼拜时,我如坐针毡,突然我的屁股挨了一巴掌,我回头没看到人。我猜是旁边的叔叔打的,礼拜结束后我便哭诉说他打我。但他若无其事地指着阿斯玛(天空)说:“不,是安拉打你的。”我瞠目结舌:“那我回头快的话就可以看到安拉了?”二十年后,叔叔向我坦言是他打的我。但那时我倒觉三生有幸,能得真主亲自教训。自那日之后,礼拜时我都表现得毕恭毕敬。 对多数穆斯林而言,拜功是圣行而非意愿。礼拜的形式不允许自由发挥,拜功的动作和念词都必须以标准化的方式执行,一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传承下去。即便如此,这些念词对礼拜者来说也是充满生疏感的,因为必须要用一种陌生的外语——古阿拉伯语。由于阿语具有地域性特征,这种生疏感对以阿语为母语的穆斯林来说也是一样的,若他们要学古阿拉伯语,就必须进学校学习。因此素日十七拜的重复念词,并不是每位穆斯林内心所能理会的言语。 为什么穆斯林仍然坚持五番拜呢?日复一日的念词,然而这些词语并不含个性色彩?小时候我怀疑过,而父亲的答案是:“纳比,在安拉面前我们都是污秽的,需要祂的洁净。你想一下,每天洗五次澡会有多干净!拜功是安拉赐予穆斯林的精神沐浴,让我们保持洁净,所以我们每天要履行五番拜,因为这是主命。” 除素日的主命拜外,周五是穆斯林的主麻日(聚礼的日子)。“主麻”是重要到连阿语和乌尔都语的“星期五”都以它命名。这天,阿訇要讲卧尔兹(讲道),穆斯林将稍作调整的晌礼与主麻合并。父母说,如连续错过三次“主麻”,我们的心脏会留下一道永远无法洗净的黑色疤痕。可惜我们周五去不了清真寺,一是它离家太远,二是父亲的日程安排不便。所以我们不能在清真寺履行拜功,通常在家里代之五番拜及主麻。当母亲认为我够格时,如遇父亲出差或无男性在家时,我就会成为家中的领拜。 我非常喜欢领拜,并且哲玛提(社群)中不乏有麦热台白(品级)的阿訇,但父亲始终是我最敬爱的那一位。他的节奏、声音、韵律,以及领拜时的氛围,都把握地恰如其分。即使是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双眼就能听见他吟诵《古兰经》里的经文,我记得那些经文是因常听到父亲重复诵念。拜功——深化了父亲在我心中的精神领袖地位,更将《古兰经》刻入了我的生命中!拜功的力量就在于此!

The post 6. 拜功 appeared first on 寻找真主寻见尔撒.

]]>
7. 教派多样性 /07-jiaopaiduoyangxing/ Thu, 29 Aug 2019 11:03:19 +0000 https://xunzhaozhenzhu.com/?p=641 1989年是阿赫迈底亚(Ahmadiyya)教派创立一百周年的里程碑。教派内外都来英国庆祝这一盛典。家人们认为在此重大时刻,我们身在英国是安拉特别的拨排(天命),当然我们也参加了上万人的聚会。 百年庆典在蒂尔福德(Tilford)举行,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和贵宾受邀前来,表现对多元文化的兼容态度。草地上架设着以礼拜、餐饮、卫星转播、商贩等用途多样的帐篷。男女分区,女区的面积大约是男区的两倍,女外交官是唯一被允许进入男性区域的女性。年幼是我自由进入女区的有利筹码,女区比男区有趣多了——她们光鲜亮丽,谈笑风生,完全无视男区的各种演说。而男区气氛总是很严肃,而对六岁的我而言“他们真是太无聊了”。 在某个重要演说时段,我正从女区跑到有贩卖百年特制徽章的男区,经过一位长辈身边时,他一把抓住我的肩膀——他把我扭过来并扣住我的肩膀,“押至”男区大殿。他要求我坐在前排并离他很近的位置,用严厉的眼神里道:“坐下!好好听卧尔兹(讲道)!”直到现在我也不知他是谁,但那时我深知不能在哲玛提(社群)中违抗长辈,所以我把注意力转向演讲员,“徽章——你就只好等等我吧!” 宣讲者是来自巴基斯坦的宣教士,他的口音使得演说内容不易理解。他的母语是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相近,用于巴基斯坦农村),以至于带着旁遮普味儿的英语略微刺耳,但他传达的是教派信息的重中之重,幸运的是我早听过多次。此时,他正为阿赫迈底亚派辩护,“我们是穆斯林中的一分子”: “其他穆斯林说我们不是穆斯林,他们凭什么把我们逐出正教?根据艾奈斯·本·马立克所言,穆圣表示:‘任何人公开诵读清真言,就是穆斯林’,念证词‘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使者’。即至今日,你只要背诵这证词,就是穆斯林。” 那演说者似乎是说给外交官们听的,以至于他们坐立不安。“要成为穆斯林,每个人都必须念清真言,这是成为穆斯林唯一且必须做的事。穆圣美好的《圣训》就是依据。”此时,这位宣教士变得愈发慷慨激昂。 几年后,我得知他曾目睹其他教派的穆斯林亏害自己的亲友,而他所在的哲玛提(社群)甚至有人惨遭杀害。故他连珠发炮的陈词,句句迸发自内心。 “无视清真言就是卡费勒(异教徒)!吟诵证词就是穆斯林,阿赫迈底亚教派承认清真言!但我何必费心澄清此事?难道我们在教门口左摇右摆了吗?难道我们离经叛教了吗?” 宣教士继续激辩,列举出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功”:“念、礼、斋、课、朝是《古兰经》中安拉的命令,我们照做了,谁否认我们是穆斯林?” “《古兰经》、《圣训》等都证明了我们是穆斯林,但反对者千方百计驳斥我们说:‘你们仿照穆斯林的行为,但不信穆圣的教导!’请告诉我!我们哪里不信?” 接着,他谈到“六信”,也就是伊玛尼(信仰)的基本纲领。“我们信真主,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使,信后世,信前定。六信中哪一条我们不信了?” “我们不信的是捏造之事:我们不信安拉允许艾布·伯克尔成为哈里发(代治者)是一个错误,但什叶派却信;我们也不信人可藉安拉之名杀害他人、尤其是杀害与自己教派不同的穆斯林,但逊尼派却信。这都是一些极坏的信仰,倘若因信以上种种我们遭到排挤也是情理之中!” 在敏感议题的激动之处谨言慎行,并不是阿赫迈底亚派宣教士的风格,他措辞煽动也包含些许真理。他指出穆斯林教派间分歧,即:什叶派与逊尼派之争。什叶派占全球穆斯林的百分之10-15%,分三大支派,他们相信早期伊斯兰的权威是经由穆圣血脉相传,因此当穆圣无常后,他的男性近亲阿里理应承继其伊斯兰领导权;而穆圣无常时,并未指定继承者,穆斯林选举艾布·伯克尔为首任哈里发。那些拥护艾布·伯克尔政权的占全球穆斯林的80%,他们组成了逊尼派,共有四大支派。而阿赫迈底亚派因无法在他派中安身立命成为了剩下的5-10%。 “穆圣宣称,念清真言就是穆斯林,我们照念;《古兰经》命令履行五功,我们照做;伊斯兰规定六信,我们照信。凭什么说我们是卡费勒(异教徒)?” “他们胆敢说我们是卡费勒,只因为我们对《古兰经》中五个字的诠释不同——‘最后的先知’!那些倾向暴力、未受教育的穆斯林,因他们不认同就将残杀朵斯提(弟兄)的行为正当化,求安拉恕饶!” 这里宣教士提到争议实与阿赫迈底亚派创始人艾哈迈德的宣言有关。艾哈迈德表示他是穆罕默德之后的先知,但大多数的穆斯林以《古兰经》33:40 :“穆罕默德不是你们中任何男人的父亲,而是真主的使者,和众先知的封印”的经文提出反驳,认为这一节显明穆罕默德后再无先知。因此他们认定艾哈迈德是假先知,而追随他的人就是卡费勒。因此,竟有上百位巴基斯坦及印尼阿赫迈底亚穆斯林遭到所谓“正统穆斯林”的杀害。 “和平的伊斯兰教被他们亵渎成了暴力血腥。因沙安拉(如蒙主佑),安拉将透过阿赫迈底亚派重整伊斯兰教。祂已经派遣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大筛赫(教主)、应许的麦西哈(救世主),而他的继任者是指定的哈里发(代治者)!” 在艾哈迈德的宣言中,有诸多“冒犯”之处。在宣称自己是先知,并加入“最后的先知”论战时,艾哈迈德为自己辩护:“我根本不是一位新先知,然而各大宗教都在等候先知再临:犹太人等候易勒雅斯(以利亚)、印度人等候奎师那、佛教徒等候佛陀、基督徒等候尔撒——而我是就是他们所等候的那一位。”更有甚之,他的继任者声称要建立新的哈里发政权,对于那些还在等候哈里发的穆斯林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冲击。 “谁的智慧甚于安拉?祂是最好的策划者,祂将透过伊斯兰与阿赫迈底亚派复兴全世界! 易卜劣斯(魔鬼)也无法阻止。” 当宣教士讲到这里,群众中传来零星地吟诵:“安拉乎艾克拜热!(真主至大)!”紧接着,帐篷中几千名男士一致高呼:“真主至大!”领头的呐喊:“安拉乎艾克拜热!”在鼓舞人心的氛围中所有男人高喊:“真主至大!”阿赫迈底亚信徒并不倾向用鼓掌表示一致,而是彼此凝结异口同声地赞美安拉,以祈福泽。 那位首先高喊“真主至大!”的人,继续鼓舞朵斯达尼(弟兄姊妹们)大喊:“伊斯俩目(伊斯兰)!”他们回应:“阿赫迈底亚万岁!”如雷贯耳的赞美声此起彼伏,似乎一切戛然而止。这个教派的穆斯林都是和平主义者,他们不会做出让局外人恐惧的行为。排山倒海之势的呐喊点燃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此时那位宣教士已无多言的必要,用谢词为卧尔兹(讲道)画上了句号。如今回想,其实正统与非正统之间的分歧错综复杂!许多穆斯林轻而易举断定对方是卡费勒(异教徒),甚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意见相左,因而被贴上“比达尔提(异端)”的标签。如果细算下来,我怀疑伊斯兰教中数十个教派都难逃“比达尔提”的控诉! 虽然如此,但阿赫迈底亚派的创始人也曾大胆声明,宣称他自己是尔撒二次降临,同一时间冒犯了尔撒的信徒和穆斯林;明知“先知的身份”对穆民们来说是重中之重,他却要求他们以先知的位份来尊待他,由此正统穆斯林视阿赫迈底亚派为比达尔提。于我而言,身为阿赫迈底亚派利大于弊。正如宣教士所说,阿赫迈底亚信徒拥护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及其宗教实践。若从他们宗教生活和实践来看,阿赫迈底亚派和逊尼派其实并无差别。回看过去,虽然我是阿赫迈底亚派,但我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更加紧密。也许穆罕默德也会认同阿赫迈底亚派:“不要把声称‘万物非主’的任何人逐出伊斯兰教。” 在这里,我所学到的教训是:伊斯兰不同教派有众多分歧,唯一被所有教派公认明辨是否为穆斯林的方式,就是念清真言。

The post 7. 教派多样性 appeared first on 寻找真主寻见尔撒.

]]>
8. 伊斯兰教法 /08-yisilanjiaofa/ Thu, 29 Aug 2019 11:04:49 +0000 https://xunzhaozhenzhu.com/?p=643 伊斯兰教派的多样性导致每当谈到教法时,都会产生诸多不同观点。伊斯兰教法并不是普通穆民们所熟知的领域。我头次听到这个词,是在阿赫迈底亚派举办的年度的比赛中。竞赛内容包括宗教比赛和体育竞赛。宗教比赛包括:《古兰经》背诵及朗诵、《圣训》背诵、宣礼示范、伊斯兰诗歌朗诵、卧尔兹(讲道)比赛以及杂学测试等。我不太确定体育竞赛有哪些项目,因为母亲命我参加宗教项目,尤其是卧尔兹比赛。 母亲事无巨细为我准备卧尔兹比赛:怎样写稿、如何把握台风、使讲话抑扬顿挫等。甚至赛前几日的宵礼后,母亲要求我全套演习。讲卧尔兹时,她站在我身后以适当调整我的手势——我俨然成了牵线木偶。后来我才知道,在巴基斯坦时她曾经是辩论队长,这足以解释她和父亲日常的对话模式了。 比赛当天,我参加六到八岁组的比赛,我的题目是“好共歹(无论如何)要说诚实话”,并赢得了好几个奖项。父母也参加了比赛,但大人组要比儿少组轻松多了。大人组比赛排在儿少组之后,这样少儿组也才能参加。整体而言,比赛似乎致力于向青年人传递教门知识。而后我决定去旁听男子即兴卧尔兹比赛,比赛主题包罗万象,例如:“概述阿赫迈底亚派历史”、“如何以正道(伊斯兰教)教养孩子”、“如何得知尔撒并非真主之子”等等。费赞叔叔四十出头、英语流利,他抽到的题目是“阐述伊斯兰教法来源及其运用”。他起身致以观众“色俩目(祝安)”的问候: “敬爱的阿訇、尊敬的长者、各位贵宾,以及亲爱的朵斯达尼(弟兄姊妹们),安色俩目尔来库目,吾热哈麦同拉黑,吾白热卡土乎(愿真主的平安,慈悯和吉庆在你上)。”大家异口同声地接了色俩目。 看了主题提示后,他开始演说:“我今天抽到的题目是‘沙里亚(伊斯兰教法)’,‘沙里亚’意指‘道路’,亦我们要以安拉的旨意行正路。” 担任评审的长者们似乎对他的表现印象深刻,毕竟非阿拉伯裔的穆斯林能用阿语准确定义伊斯兰教法,的实(确实)是加分表现。 受到评审们鼓励后,他继续道:“伊斯兰教法并非一本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一个叫‘费格海’(教法学)的法学过程,从一系列有不同比重的原始资料中得出号空(教律)。首先我要强调的是:任何原始资料都是无法取代《古兰经》的,因它是安拉的话语。但身为穆斯林要履行法日作宗教实践,《古兰经》有限,需要到第二原始资料《圣训》中寻找。” 现场有些人对“《古兰经》有限”的说法吃惊。尽管严格说确实如此,但他不该如此直言不讳,这样听来不合体统,似乎《古兰经》并没有那么完美。但费赞叔叔盯着评审们,他们并无反应,于是继续道: “《圣训》作为《古兰经》的补充,彼此并不冲突。伊斯兰也没有自相矛盾:《圣训》所阐释的不能超出《古兰经》经义本身,若有所矛盾就不能沿用此段《圣训》;如若《圣训》还不能理清某个议题,我们转向第三种原始资料——圣贤先哲,就是那些老阿林们(极具经验知识的穆斯林学者们)。”费赞叔叔对阿訇投以奉承的笑容。 “这是伊斯兰教法的来源,但我们该如何运用呢?在虔诚的穆斯林生活中——如何祈祷、何时斋戒、婚配选择、食物禁忌……所有这些基本事务就是伊斯兰教法的彰显。当然还有更细节的部分,譬如我们是否应该为升值的房产交课税?”评审长者们笑了起来,并暗示费赞叔叔做总结陈词。 “以上为阐释伊斯兰教法来源及其运用。谢谢!”接着,他坐在地上,评审们点头赞赏。 后来我才知道,费赞叔叔的演说清楚明了,至少就是阿赫迈底亚派的观点。实际上我们在权威结构中几乎没有选择余地,教派的伊玛目(教长)们解释沙里亚(伊斯兰教法)具有充分发言权,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但并不是伊斯兰教大多数人都如此行,其他穆斯林是有所选择的。例如:一位逊尼派妇女想跟丈夫离婚,她必须要向“穆夫提”(教法解释官)问号空(教律)。如果她向穆夫提申请离婚,穆夫提则须给出法特瓦(教法判例)。但穆夫提判定是不具约束性。如她不接受此判定,可去找另一位穆夫提出号空,以找到更利于她的法特瓦。 由于学派背景出身相异的穆夫提出号空的方法不同,故得出的法特瓦也不一样。例如:有些逊尼派坚持婚前要征得女性同意,而有些学派不赞成,而要求女性遵循家人意愿。尽管逊尼派尔里玛依(阿林,学者的复数)不鼓励“购物式法特瓦”——好像逛街般随选随要,但学派间并无相互制约,有些女性便会基于利益偏好选择某学派。但这种情况绝不会发生在阿赫迈底亚派, 因其权力结构非常严谨。 伊斯兰教法复杂性另外一面在于:教派会按自己认可的“准确《圣训》”做出不同的判定。《圣训》是伊斯兰教法的第二级资源,真正的分歧在于:逊尼派、什叶派使用的《圣训》完全不同,加之什叶派对伊玛目(教长)权威的认可,导致对沙里亚的标准大相径庭。 就差异不谈,绝大多数教派在沙里亚方面的看法是大同小异的,例如:逊尼派的主要四个支派和什叶派的主要三个支派在叛教一事上都得出了类似的法特瓦:“若有人离开伊斯兰,他要因叛教被杀,仅仅是在衡量情况及实施细节上略有差异。”一些伊斯兰教内的边缘团体却不同意,例如:阿赫迈底亚派与接受了自由主义思想的穆斯林就反对这种泰格利德(传统)。 其实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些知识并无必要,更不是我比赛中学到的。其实大多数穆民并不知这些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能在生活中把守教门。而这个年度比赛或其他聚会的目的就是:深化阿訇们的地位,认同他们的教法观点,并且造就爱教爱民的信徒们。当普通穆民们面对所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时,他们通常会强调山外有山、人上有人,世上总会有高明的阿林(学者)可以回答。而平时的聚会与谈教门,则是为了建立更强有力的哲玛提(社群)。

The post 8. 伊斯兰教法 appeared first on 寻找真主寻见尔撒.

]]>
9. 预言性的梦 /09-yuyanxingdemeng/ Thu, 29 Aug 2019 11:05:26 +0000 https://xunzhaozhenzhu.com/?p=645 一次聚礼结束后的晚上,我们驱车从格拉斯哥(Glasgow)回都伦(Dunoon),一路上父母都有些惴惴不安。我们错过了霍利湾(Holy Loch)的渡轮,如要赶回家就须绕湾道行驶,至少得花两个半小时。尽管这种境况不是第一次,但未见过父母如此忧虑,后天是周末,父亲当不是为公务烦心。他们在前座窃窃私语着,但我和巴吉都感觉到氛围的紧张,忧虑的阴影笼罩着他们,不知什么事出了差错。 巴吉先开口:“爸爸,怎么了?” “宝贝,你检查一下安全带和车门锁,快睡吧,都过了就寝时间了。我们就快到家了,因沙安拉(如蒙主佑)。”母亲忧心忡忡地看了父亲一眼,什么也没说。 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问:“妈妈,到底怎么了?” “乖乖,听爸爸的话。”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父母并不打算告诉我们,当然我们也不想惹麻达(麻烦),尽管睡不着就假装睡着了。 紧张几分钟过去了,母亲转身对父亲说:“你看情况还是一样吗?” “是啊,还是这样,事实上越来越像了!” “我们掉头回去吧!不要再开了!” 父亲似乎正在等着母亲发号施令,他立即调头回格拉斯哥。我和巴吉知道不宜多问,压力渐去,但车里的氛围仍然紧张。 “找家酒店吧?”父亲问。 “算了吧,我们去马力克家住,他们会理解的。” 母亲的话让我感到“转危为安”,马力克是我们在寺里结识的老熟人。与西方文化不同,我叫马力克夫妻为“叔叔阿姨”,这不仅源于巴基斯坦文化的称谓文化,而且他们视我如己出。不论我乖巧懂事或顽皮捣蛋,他们都以爱待我。 叔叔家的五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合比布(好朋友),老大13岁,他是我幼时所敬畏的大哥,一想到能见他我高兴不已。此刻,我已将不顺利的回家之旅抛诸脑后了。 头次留宿在朋友家让我兴奋不已。毕竟平日里除去旅行或走亲访友,我们很少在外过夜,也没尝试过在朋友家过夜的滋味。留宿条件不因有朋友接待就行得通,而须要在母亲的可控范围。 那天晚上我们玩儿的忘乎所以:玩棋盘、看电影。等父母就寝后,我的朋友们就决定用录影机播放一部由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惊悚片《铁血战士》。 我说过“我的童年备受保护”,这是认真的。电影刚开始我就被吓得魂飞魄散了,即使朋友们费尽心思捉弄我,也不能把我拉回电视前。我决定上床睡觉,但那晚断断续续的梦中尽是被追捕的画面、三角瞄准点以及施瓦辛格难听的奥地利口音。起床时,我已是精疲力尽。 第二天早上,我们享用到丰盛的巴基斯坦苏格兰式早餐。母亲向阿姨致谢,待父亲和叔叔走远后,她们俩开始说悄悄话,母亲不介意我在旁边,因为她知道我昨晚没睡好,而我不舒服时就会黏着她。 阿姨望着街道郑重其事地说:“天亮了,你可以告诉我他在梦里看见了什么?” “有些梦在白天也不好说出来。” 原来是父亲做了一个特别的梦。我们的文化看重梦境,有条《圣训》教导说:“信徒的梦具有预言性的。”实际上,梦是普通穆斯林期望能直接听到真主说话的唯一渠道。 这种期待自有它的理由:梦境通常会成真。父亲做过许多预言性的梦,例如:他应征入伍须通过考试以定军衔,考试前夕他梦见和五个朋友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他们须要越过远处的围墙方能安全。而父亲首个成功翻越,另一个紧随其后,其余的都以失败告终。 几个星期后,父亲收到考试合格的通知,无独有偶——梦里的五个朋友都参加此次考试,只有他和那位“紧随其后的朋友”通过考试。 外爷无常后不久,母亲曾反复梦到浑身湿透的外爷在门外敲门,向她求助。连续三个晚上都是这个梦境,母亲决定去外爷的坟看看。她发现外爷的坟被小动物挖了个洞,而雨季的雨水都灌进了坟里。 家族里亲戚曾做过很多预知性的梦:生病、流产、有喜、无常及其他事情。梦境不可等闲视之,尤其是那种能避免的白俩(灾难)的梦。 阿姨感受到母亲似乎需要将父亲的梦说出来,所以她又说:“我给你散个‘所得格’(以遮挡灾祸的施舍)!告诉我他梦见什么了?” 母亲听了之后就松口了:“我跟你说但请不要告诉别人,我不确定他的梦到底预言什么。两天前,他梦到我们都在车上,在一条阴暗狭窄的路上前进,道路两旁燃烧着野火。那火焰黯淡无光。他什么都看不到,当他回头看后排的巴吉和纳比时,他们却不见了!” 母亲顿住了,看着站在车旁的父亲和叔叔。此时阿姨继续追问“你怎么想呢?” 母亲答道:“求安拉恕饶!我不愿想!” “昨晚,你们在路上发生什么事了吗?” 母亲稍稍迟疑了一下:“前往都伦(Dunoon)的路漫长而又危险,白天开车也是挑战。但我们没有多想,开到半路的时候,路灯都熄灭了。那时夜色昏暗,正如那场梦境,于是我们掉头折返。不论那梦境代表什么,我想安拉已搭救了我们。” 阿姨微笑着舒了一口:“艾立哈目独吝俩习(一切颂赞全归真主)!感赞安拉!离开前我们一总做个好杜哇(祷告)吧,莫要再念这事了。你们到家后打个电话给我,让我知道大家都平安无事。”母亲笑着拥抱了阿姨,她真是一位挚友。 我们聚集车旁一起祈祷,祈求真主让我们平安而迅速地回家。平日里这些行为都是走程序,但却在那个早晨意义深刻。 我们驱车离开格拉斯哥时,我问父亲是否做了噩梦。他瞥了一眼母亲,但她什么也没说。 父亲说:“是的,儿子。” “阿大没关系的,昨晚我也做了噩梦呢。” 父亲笑了笑:“梦境有很多形式呢,小比。” “有什么不同呀?” “如果是真主托给你的梦,你会明白的。” “主经常在梦里给你说话吗?” “是的,儿子,很多很多次。”我们关于梦境谈话到此为止,几天后父亲向安拉祈求,不要让他再做预言性的梦了。 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从此父亲不再多梦。而我的生命却进入到一个特定期,我会花很多时间乞求真主以梦境指引我。父亲是对的,当我做的梦是由主所赐时,果然是很明显的。

The post 9. 预言性的梦 appeared first on 寻找真主寻见尔撒.

]]>
10. 斋月 /10-zhaiyue/ Thu, 29 Aug 2019 11:06:09 +0000 https://xunzhaozhenzhu.com/?p=647 在苏格兰的那几年是我魂牵梦萦时光,那里的风土人情让我为之着迷。我们家坐落在山丘旁,冷冽的清晨里,远地的风笛声常常在这里回荡,都伦(Dunoon)周围的山脉似乎是为风笛声的回响而造。院子里生着黑莓灌木丛,为了隔开羊群拉上了倒刺铁网。我在沙洲小学(Sandbank Primary School)开始接受正规教育,这是我们镇上唯一的学校。我也在清真寺交到几位好朋友,我们常在等红灯时被陌生人邀请共进晚餐。我爱苏格兰,我当时浓厚的苏格兰口音也反应了这一点。 然而,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核潜艇基地,我们又得搬家了。对我来说,离开苏格兰只有一个好处:把斋会比较轻松。 斋月是穆斯林的圣月,在这30天里,从日出到日落间必须禁食履行主命斋,食物和水都不能经过嘴唇。斋戒作为伊斯兰五大功修之一,是所有健康情况许可的穆斯林斋月间要履行的罕给(责任)。30天结束后,穆斯林会盛大庆祝开斋节(又称“尔德-菲特尔”),那是伊斯兰的两个主要节日之一。 苏格兰纬度偏北,位于冰岛南边,白昼太长使得斋月在苏格兰不易践行。夏天四点半日出,最晚十点下山。若斋月刚好处在夏季(我们住在苏格兰时就是如此),那么穆斯林每天须封斋18个小时。禁食已是痛苦,禁水更是难上加难。连续30天的把斋真是对伊玛尼(信仰)的考验! 伊斯兰教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般教条,例如:封斋也有例外,如果有人因病、旅行,或因其他缘故不便封,他可选择其他方式:比如为穷人提供一顿饭食算作履行封斋的义务,而当他有能力时可以弥补错过的时间。 若有人认为斋月只有封斋,就是个令人遗憾的误会了。对穆民来说,圣月意义重大——巩固哲玛提(社群)、恢复关系、修持清洁之际,核心在于坚固伊玛尼(信仰)。走亲访友、互赠礼物、筹备聚会,好比是为期一个月的圣诞节,它是专属于穆斯林社会的漫长庆典。 伊斯兰历是阴历,很难准确预测斋月何时开始,通常会有一个不太确定的夜晚。每年我都会和父亲站在屋外看月,满怀期待地望着阿斯玛(天空),热望乌云散去现出月亮。如有新月,我们会低头念赞,之后父亲会去厨房传月,把消息告诉家人。印象中母亲不曾和我们一起在屋外看月,因为她总是在忙碌地准备第二天早上的食物,需要准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我们通常在日出一小时前起床。小净后和用餐前,我们会用自选祷文履八番拜。日出前的一餐称为“封斋饭”,它有两种目的:给予身体的能量和强化哲玛提(社群)意识。母亲在厨房边准备食物边唱歌,通常是赞美安拉或穆圣的歌曲。她会摆好桌,酸奶与鸡蛋是封斋饭的主食,但我们也会期待餐桌上有鹰嘴豆、扁豆、鸡肉串、谷物、牛奶、果汁,以及任何母亲认为适合早餐补给的食品。 当我们走进厨房,她就开始做烤肉和薄饼,她坚持让我们吃新鲜、热腾腾的薄饼。母亲贤惠厚道,能为家人准备开斋饭更是乐事。直到我们快吃完了,她才会坐下用餐,她要确保每个人都吃了足够分量 (而且刚出炉)的薄饼。 我们卡着点儿吃开斋饭,冰箱上摆着斋月台历,上面有准确的日出时间以提醒我们封斋。我会趁着日出前念个索俩提(唤拜),在宣礼结束前家人们仍会继续进食饮水。 一天早上,到了宣礼时间,母亲半开玩笑说:“小比,你慢点儿念吧,也让我腾出点儿时间吃早餐。”我则故意加快完成庄严肃穆的邦克(宣礼),母亲无奈地笑道“小比!你这样对待自己的亲妈不觉得惭愧吗?” 我和巴吉白天都在学校,若母亲觉得把斋会影响我们学习,她就不让我们把了。我们告诉她“其他穆斯林在学校也把斋呢!”她会说:“我又不是他们的妈妈呀!你们成人之前不必把斋,现在是 ‘斋戒实习期’。也许那些同学的妈妈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但我们不要跟他们比。”即使她假装生气,但我们知道她绝不会因我们有心斋戒而生气。 母亲几乎从不在斋月动怒,她跟大部分穆斯林一样尽力在斋月里表现出吉庆的态度,这的实(确实)有效。白天,母亲会背诵《古兰经》以及礼拜,这些似乎让她充满活力。她通常会在斋月通读《古兰经》两次,因此每天要读两章。 晚上,我们都会去寺里吃开斋饭,这是整个哲玛提(社群)欢聚的时刻。《圣训》载道“穆圣会吃一颗椰枣开斋”,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都效仿他。我们通常在车上吃椰枣,毕竟要赶着去寺里吃开斋饭。一天的斋戒终于结束,哈宛德(同寺教众)做完昏礼后吃开斋饭。稍作休憩后做宵礼。之后举行“台拉维哈”——是斋月晚间的一种特殊礼拜(属于“当然拜”),这需要通背《古兰经》的哈菲兹担任伊玛目(教长),他的目标是在斋月的台拉维哈中通背《古兰经》,使得每晚的祷告祈祷可持续在一到两小时。礼拜中,信徒们抄起手默立,聆听《古兰经》吟诵。台拉维哈结束后人群散去,因为不多时就是次日的封斋。 很多地方的穆斯林在斋月时,每晚“串门子”拜节(走亲访友)吃开斋饭,“东家”的工作就是提供丰盛有余的食物,让大家把肚子填饱。有趣的是,虽然天天把斋,往往斋月结束后,多数人反而变得更胖了。 1990年我们离开苏格兰搬到康涅狄格州,格罗顿(Groton, Connecticut)潜艇基地。从那以后,我在斋月正常把斋。但是格罗顿地区没有清真寺,因此我没有归属感、没有好朋友。最糟糕的是我竟然失去了苏格兰口音,毕竟苏格兰是我学会教门,并且爱上伊斯兰教的地方! 三年后我们搬回了弗吉尼亚(Virginia),父亲自晋升为海军上校后再无工作调动。弗吉尼亚海滩市(Virginia Beach)是我建立关系、生命成长、眺望未来的地方;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伊斯兰文化与美国文化冲击的地方,最终更是我与伊斯兰诀别的地方。

The post 10. 斋月 appeared first on 寻找真主寻见尔撒.

]]>